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畢自嚴合上手里的計劃書就是頭大如斗。

  “陛下,為什么呀?

  禁止毀林開荒就行了,為什么還要人工植樹?

  甘陜晉三省沿河兩岸人工植樹十里。

  中下游流域兩岸設立五里寬的濕地保護區。

  還要修造數個沉沙池區。

  這需要耗費天大的人力財力。

  有這必要嗎,咱有人有錢嗎?”

  “畢老,這個必要性不是有,是必須有。”

  “你通古博今,想必知道黃河在最早叫什么?”

  “黃河原本就叫河,

  而后《尚書》稱之為九河。

  三國時期始稱之為黃河。”

  “是啊,黃河原本不黃、不濁。

  即便是不能說是清如泉,

  但絕對不會是如今一碗河水半碗沙這種情況。

  河水越混,黃河泛濫和改道的次數越多。

  造成的破壞力也越來越大。

  那一次不是讓千里良田變成汪洋。

  哪一次不是死傷無數,

  讓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

  這種觀點對大明的人來說就像是在說神話一般。

  朱由校費了半天口舌,

  才讓畢自嚴明白了治理黃河的意義所在。

  “畢老,治理黃河,

  是一件利在當代,功耀萬世的事情。

  是一件能給后世子孫減免災禍的事情。

  越早下手,難度越小,花費越少。

  當然,這并不是說今年做了,今年就能看到效果。

  而是一件需要我們常年累月去做的事情。

  朕提議成立一個跨省域的黃河治理委員會。

  專職、專業的去研究、處理黃河治理這件事情。

  經費,就每年從中南半島的收益里調撥。

  即便是把中南半島的收益全部補貼到黃河上,

  也必須讓黃河慢慢回歸成清河。

  成為華夏大地溫柔的母親河。

  甘陜晉三省,在未來幾十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澇,

  農業生產會經常性的入不敷出或者就是顆粒無收。

  所以,原本就是要繼續從三省向遼東半島移民的。

  現在要做的,只不過是把移民的側重點放在黃河兩岸罷了。”

  “陛下,今年西北已經減產了三成。

  榆林、延安兩地已經是顆粒無收。

  即便是河南、山東也出現了旱澇災害。

  糧食產量也有所降低。

  若非有東南幾省的稻米調撥,

  這樣的災情已經不小了,

  難道災情還會延續下去?”

  “畢老,你以為朕急著收復呂宋、爪哇,

  派劉鎮跨洋過海,不遠萬里去異域他鄉,

  出動三十二萬人馬拿下中南半島是為了什么?

  就只是因為朕好戰嗎?

  朕好戰,怎么就不先去打蒙古汗國、藏巴汗國?

  怎么不去打高麗,追繳老奴?

  皇后身為國母,位尊顯貴,

  為何放著安寧的日子不過,

  每天不是教授弟子,

  就是研究各種先進的機械、技術。

  忙的不可開交,累的腰酸腿疼。

  是她不喜歡清靜,不知道享受嗎?

  她如果想著法子去享受,

  朕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超越過她。

  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做,你知道嗎?”

  “陛下,難道說我大明要面臨持續的大災是真的?”

  “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

  未來三十年內,旱澇災害爆發的頻率會越來越大。

  波及到面積會從北方數省,蔓延至長江南北。

  北旱南澇,南旱北澇的災情將交替出現。

  而后,大災之后就是大疫。

  那可是全國性的瘟疫啊!

  這樣的持續經年的大災大疫,

  如果我們不早做準備,

  到時候,大明還會留下多少人?”

  “陛下,您怎么會知道這天氣數十年的走向?”

  “欽天監研究所得,

  老祖也曾夢里數次提及,

  皇后更是為此竊天機對證。

  結果皆是一樣。

  朕打南洋,開發遼東半島,大中南半島,劉鎮下西洋,

  這都是為了給大明尋找穩定的糧食產地。

  朕讓育種監培育高產耐旱的土豆、紅薯、玉米、南瓜種子,

  是為了讓北方大旱的時候,

  還能有糧食、蔬菜收獲。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